制图:蔡华伟
6月25日,国家禁毒办发布《2017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全国禁毒部门破获毒品刑事案件14万起,打掉制贩毒团伙5534个,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16.9万名,缴获各类毒品89.2吨;查获有吸毒行为人员87万人次,其中登记新发现吸毒人员34万人;依法强制隔离戒毒32.1万人,责令社区戒毒社区康复26万人次,戒断三年未发现复吸人员167.9万名。通过一年努力,国内毒品形势稳中可控,没有形成重大涉毒社会问题,有效遏制了毒品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危害和潜在威胁,切实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合成毒品变异加快,新类型毒品不断出现
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现有吸毒人员255.3万名(不含戒断三年未发现复吸人数、死亡人数和离境人数),同比增长1.9%,增幅较上年下降5个百分点。
在毒品滥用的类型方面,合成毒品滥用仍居首位。在全国现有255.3万名吸毒人员中,滥用合成毒品人员153.8万名,占60.2%,较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滥用阿片类毒品人员97万名,占38%,较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滥用大麻、可卡因等毒品人员4.6万名,占1.8%。
记者还了解到,2017年合成毒品变异加快,新类型毒品不断出现。“一些不法分子通过改变包装形态,生产销售‘咔哇潮饮’‘彩虹烟’‘咖啡包’‘小树枝’等新类型毒品,花样不断翻新,具有极强的伪装性、迷惑性和时尚性,以青少年在娱乐场所滥用为主。”国家禁毒办相关负责人说。
制毒犯罪势头得到遏制,但情况更趋复杂
报告显示,中国毒品来源于境外输入和国内制造。其中,境外毒品来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金三角”毒品渗透加剧,合成毒品入境增多;“金新月”毒品产量大幅增长,海洛因走私入境增多;南美可卡因大宗过境中转增势迅猛。
从国内来说,制毒犯罪势头得到遏制,但情况更趋复杂。报告显示,2017年,全国破获制造毒品案件597起,缴获毒品23.3吨,同比分别上升1%和18.8%;捣毁制毒窝点317个,同比下降27.6%。在强力打压下,制毒活动不断从广东、福建等重点地区向其他地区特别是管控薄弱地区转移。
“制毒物品流入制毒渠道势头得到遏制,但形势依然严峻。”国家禁毒办相关负责人还介绍,2017年全国破获制毒物品犯罪案件388起,缴获易制毒化学品2384吨,同比分别上升39.6%和50.5%,制毒物品流入制毒渠道猖獗势头得到一定程度遏制,“断炊效应”明显。但是,一些地方出现专门为制毒活动提供化学品和设备的职业犯罪团伙,形成代理采购、按需打包、套餐供应的销售模式,还有一些不法分子为了逃避法律制裁,越来越多地利用非列管化学品非法生产制毒物品。
贩毒手段更智能,互联网成贩毒人员交易平台
报告显示,2017年全国共破获走私、贩卖、运输毒品案件10.2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1.5万名,缴获毒品49.9吨。其中,“海陆空”仍为贩毒主要渠道,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物流快递等新业态迅猛发展,不法分子越来越多地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全方位利用陆海空邮渠道走私贩运毒品,贩毒手段的科技化、智能化明显升级。
“互联网成为贩毒人员勾连交易的平台。”国家禁毒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发布、订购、销售毒品和制毒物品,物色、诱骗、招募“马仔”运毒,“入伙”需要熟人介绍,通信联络使用隐语、暗语,交易采用微信、支付宝、q币、比特币等在线全讯担保网的支付方式,交易两头不见人,贩毒活动在互联网上更加隐蔽。
报告还显示,贩毒分子利用寄递物流渠道,通过假名、藏匿、夹带等手段走私贩运毒品。2017年,全国共破获寄递物流渠道毒品犯罪案件1499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789名,缴获毒品12.1吨,同比上升1.8倍,其中物流渠道缴毒10吨,同比上升近5倍。国际快递已成为跨国贩毒集团向中国走私大麻、恰特草等毒品和中国毒品走私出境的“双向渠道”。
国家禁毒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全国禁毒部门将着力构建全覆盖毒品预防教育、全环节管控吸毒人员、全链条打击毒品犯罪、全要素监管制毒物品、全方位监测毒情态势、全球化禁毒国际合作的“六全”中国毒品治理体系,坚决打赢新时代禁毒人民战争。(记者 张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