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安教授关于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的新探索-全讯担保网

2018年06月13日 15:49:46 来源: 中国禁毒网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日,中国禁毒网记者就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的问题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的李庆安教授,李教授向记者详细阐述了他关于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的新探索——“智问戒毒者模式”。

  基于d型条件假说,兼顾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李教授设计了一种以深度访谈技术为核心的毒品预防教育模式——智问戒毒者模式。该模式强调,志愿者去戒毒所之前,须先学习和掌握“智问”的技术。“智问”二字表征智慧地提问。该模式假设,替代性正惩罚与替代性负惩罚,对于正常人群拒绝毒品、远离毒品,具有极其显著的效果。该模式将毒品预防巧妙地植入《教育心理学》课堂,其操作程序包括五个步骤。

  第一步,在《教育心理学》课堂上,李庆安在讲解皮亚杰的图式、同化和顺应等概念时,巧妙地引出关于吸毒的两个关键问题,以初步考察大学生的毒品认知偏差。

  第二步,李庆安从《教育心理学》课堂的学生中招募禁毒志愿者。

  第三步,以自主开发的《人生故事25问》为访谈工具,李庆安对志愿者进行深度访谈技能的培训,时间持续近3个小时。

  第四步,李庆安率领志愿者前往北京市天康戒毒康复所。在该所领导与民警的协助下,以该所的成瘾者或家属为访谈对象,以《人生故事25问》为访谈工具,紧扣吸毒和戒毒行为的主题,让志愿者一对一地访谈成瘾者或其家属,时间持续近3个小时。

  第五步,志愿者们先将访谈录音整理为文字材料;然后,根据心理学原理,点评成瘾者的人生故事;最后,撰写其访谈经历的感想。

  李庆安教授表示,这种的智问戒毒模式的效果很好,与他交谈过的成瘾者都痛哭流涕、深深忏悔,并且更加坚定了戒毒的决心。另一方面,前往天康戒毒康复所的志愿者们也深受震撼,对于吸毒成瘾的危害有了更加形象立体、更加深刻的了解。以下是其中一位志愿者王言的一段感想:

  “《教育心理学》课程虽然只有短短5天,但是,真的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将简要地叙述去戒毒所经历的一些感想。

  第一,对毒品的认识。去戒毒所之前,总感觉毒品离自己很遥远。但是,访谈后才知道:其实不然,毒品离我们并不遥远,毒品的威胁可以说就在我们身边。如果不提高警惕,处处都是危险。当天下午,我得知,有一个成瘾者就是因为接过了陌生人递过来的一杯酒而染上了毒品。这也提醒我们,一定要保持警惕,清楚地知道危险,才能帮助我们远离危险!

  第二,对戒毒的看法。去戒毒所之前,我看到吸毒、戒毒都是在一些影视剧上。比如,《还珠格格第三部》里的尔康,虽然不慎染上了毒瘾,然而,最终还是在众人尤其是紫薇的帮助下,戒毒成功了。还有网剧《余罪》。余罪作为警察,去毒窝中卧底,不得已接触了毒品;完成任务后,他凭借坚强的意志戒了毒。这些都给我一种错觉:毒品虽然难戒,但是,只要有家人朋友的支持,再加上自己顽强的意志,是可以完全戒掉的。在课堂上,老师让我们回答吸毒成瘾后能否戒掉的时候,我的回答是“能戒”。老师说,只要有能戒的思想,都很危险。我当时只是和大家一样笑了。但是,访谈结束后,我却再也笑不出来了。

  在与成瘾者的交流中,他们提到自己戒毒的经历,无论是生理上的毒瘾,还是心瘾,都比我想象的要大得多。比如,有一个成瘾者,他第一次接触毒品(冰毒),就是在朋友的家里。当时,他觉得没什么好怕的,根本不相信一次就能成瘾。然而,事实证明,6个月后,当他再次来到这个朋友家中,马上就问了有没有上次的那种东西。结果,他的朋友拿出了黄皮(海洛因),而这种毒品彻底毁掉了他的生活。可见,一旦接触毒品,基本上就等于断送了一生。

  第三,关于毒品的危害。去戒毒所之前,我仅仅知道它是有害的,但是,对到底哪些是毒品,毒品到底有什么危害等问题,却没有清晰的、明确的认识。去了戒毒所,我才知道,毒品的危害是如此触目惊心。那天,和一个来自山东的成瘾者聊了很多。我体会到了他内心的挣扎,他对正常生活的渴望,对家人的愧疚,但是,更多的是他的无奈。当初,他和正常人一样,有着聪明的头脑和美满的家庭。但是,就是那一次,可能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几十秒,他的人生就偏离了正轨。而他也只能看着自己滑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一开始,听他诉说其孩子的点点滴滴,来到戒毒所的种种改变,我确实感到很欣慰。但是,当访谈快结束时,我问他:出去之后,打算怎么办?他回答说,要尽量减少吸毒的次数,而不是彻底戒毒。这个时候,我才知道,那盏希望的灯灭掉了。我不死心地跟他说,这怎么可能呢?只要你还想吸毒,就一定会越吸越多的啊?他的回答是,一万个人里面可能就有一个能完全戒掉的吧。我说不出话来。我走出戒毒所的大门,捏着那张纸,终于没有勇气加他的微信。想到他只有三岁半的孩子。想到他北京的舍友“六套房抽进去了五套”。想到他那个所谓的朋友,为了吸毒,把刚买的冰箱一百块钱处理掉。想到一个成瘾者,有段时间,天天出门都会背着一把刀;他也曾经在深夜听到警铃响个不停,看到楼下停满了警车,无数手电筒照进他的窗户;实际上,那天晚上,楼下什么都没有发生。想到被访者之中,甚至还有我们的同龄人。想到无数个不同的人,因为毒品而导致的“相同的人生”,我的心就一阵阵地疼痛。但是,除了对毒品深恶痛绝,我们终究无能为力。他是无奈的,只能寄希望于外界的强制。我也是无奈的,只能在心里默默地祈祷,希望他实现对自己的救赎。只有在这一点上,我们彼此相通。

  我想,这次活动带给我最重要的是,看过那么多活生生的例子,对于毒品,我已经彻底到了“谈毒色变”的地步。此外,如果有机会,我愿意做一名禁毒志愿者,为禁毒工作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徐瑶君整理)

[责任编辑: 孙凡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