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屡屡“被吸毒”缘于追责不力-全讯担保网
四川省宜宾市宜宾县泥溪镇20岁小伙刘松回忆起5月2日在成都火车北站遭遇持枪特警盘查的一幕,至今仍心有余悸。因警方一次“误录入”,刘松莫名其妙地成了吸毒违法人员。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交涉,其“违法信息”仍无法消除。至今刘松出门时,除了携带身份证,还要带一张派出所开具的“非吸毒人员”情况说明。(6月12日《成都商报》)
在父母及乡亲们眼中,自小就是乖孩子的刘松,却在一次转车时,莫名遭持枪特警盘查,尽管是一场虚惊,但也足以让他惊恐好一阵子。事后得知,他之所以“被吸毒”,全在于一名货真价实的吸毒人员,与他同名,又同县居住,且冒用了他的身份信息。而更要命的是,相关派出所未经核实,仅凭冒名者口供,即将此“张冠李戴”的信息“误录入”禁毒违法人员数据库,遂有了眼下的一幕。
可别低估了“误录入”这仨字的分量,它或许是你人生梦魇的开始。出门在外,动辄被盘查,被尿检,以至不得不带上专为此开具的证明才敢上路。即便你对此尚可忍耐,然更多的麻烦恐让你始料未及,譬如,2010年,户籍为黑龙江的石女士在深圳被确诊为宫颈癌,但投了相关保险的她却被保险公司拒绝赔付,原因竟是指其“投保时隐瞒了吸毒史”,直至此时,她才得知自己已经“被吸毒”。
至于因此遭受的心灵创伤,就更加难以言说,在社会的潜意识中,经常被警方“关照”的人,一定或多或少有问题。而一旦你的形象被公众“定型”,则会慢慢品尝到什么是被边缘化?什么又叫唯恐避之不及?陕西安康岚皋县“被吸毒”10年的王涛,只因人言可畏,导致孕妻离他而去,腹中5月大的胎儿亦被打掉,不幸成为“被吸毒”的“牺牲品”。
尤让人后怕的是,一旦错误信息被“误录入”,更改也难。这里有客观原因,更有主观因素:诚然,基层派出所可以依法录入、调看禁毒信息库数据,修改数据却需层层上报至公安部,其初衷显然是基于维护数据系统的权威性。然某些不具担当的责任人,却屡以此为托词,让“误录入”的信息可以数年在数据库“纹丝不动”,从而让一次看似偶然的“误录入”,演变为“被吸毒”受害人长久的痛。
从表面看,所有的“误录入”均源自违法嫌疑人的“冒名”,但根子却在某些基层派出所身上:即便是同名同姓,乃至同县同乡,若不轻信口供,稍加核实,也不可能如此“张冠李戴”,更不可能把未经核实的信息轻率录入更改不易的数据库。显然,这里有制度及程序的缺陷,更有相关人员责任感的缺失。
若问题仅止于此,“被吸毒”现象不会如此多发。近年来,仅媒体公开报道的“被吸毒”,就有数十起之多,从2008年云南宜良县公交公司43岁的中年人徐正辉,到眼下四川省宜宾县泥溪镇20岁的小伙刘松,可以说时有发生。然而,奇怪的是,但凡每一起“被吸毒”,均没有任何人因之受到处分,至多就是把“误录入”信息更改了事。
或许正是追责不力,“被吸毒”现象近年来呈逐渐增多之势,即便是在信息被“证伪”后,更改一拖数年也是常有的事。这不奇怪,在某些人眼中,“误录入”就是一桩小事,既不影响前程,更不波及饭碗。因而,“误录入”照常发生,更改么,则慢慢来。试想,若相关部门动真格启动追责,出现“误录入”将纳入考核,进而波及他们的升职、提薪或者奖金之类,多次出现甚至还可能危及饭碗,那么,他们还会只凭嫌疑人口供即记录在案,并轻易“误录入”系统么?还会明知有错,仍然心安理得让“被吸毒”受害人几年如一日背“黑锅”么?
因而,要从根本上杜绝“误录入”的发生,除了完善制度及修补程序外,从严追责是更为重要的一环。如果说,完善的制度及严谨的程序可以做到让相关人员“不能”随意“误录入”,那么,从严追责的作用在于让其“不敢”或者说“不会”如此。从另一个方面说,就算偶尔失误,启动更改的速度也定会大大加快。如此,公民屡屡“被吸毒”的现象还会再现么?
文/徐甫祥